自谑
几番回首几堪伤,愧怍一生徐偃王。
(相关资料图)
每起心虚唯示弱,既因骨软怎争强。
沉浮甘苦由官里,进退荣枯循典常。
七十庸年过半世,只知明月与红阳。
【注释】读金代诗人元好问的《新野先主庙次邓帅韵》诗,步韵而咏他事。原诗云:“一军南北几扶伤,长坂安行气已王。豪杰尽思为汉用,江山初不假吴强。两朝元老心虽壮,再世中兴事可常。寂寞永安宫畔土,争教安乐似山阳。”步韵诗作于2023年5月31日。
这首诗的意思是:多少番回首就有多少番悲伤,愧怍一生只做了一个徐偃王。每每涌起心虚便唯有示弱,既然因为骨质太软又怎么能够去争强。沉浮、甘苦都由着官里,进退、荣枯都遵循着典常。七十年庸庸碌碌过了半世,一辈子只知道什么时明月,什么是红阳。
首联中的“愧怍”,指惭愧,羞愧。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。见宋代诗人陈宓的《送师道弟调选》诗:“三年试邑似从军,救过何心望策勋。但得当时无愧怍,便知后日有芳芬。身名莫叹行将老,学业由来进在勤。子到长安谨交友,杜门切勿混莸薰。”又见宋代诗人方岳的《感怀》诗:“异人曾授相牛经,奇字初传瘗鹤铭。敲月不知僧某甲,锄烟赖有老畦丁。山灵呵护閒居赋,象纬森罗处士星。俯仰中间无愧怍,芋区瓜陇亦朝廷。”还见谢龙升的《卅八岁生辰病宿毕节逆旅》诗:“抑郁谁能慰所思,情怀怨忿泪双垂。挑灯起坐嗟何极,羁旅侵晨闹别离。大乐莫如无愧怍,炎凉一任演兴衰。穷途莫作寒酸态,惆怅天涯只自知。”
这一联中的“徐偃王”,指西周时徐戎国的国君。相传徐偃体质孱弱,仰而不能俯。如《尸子》卷下:“徐偃王有筋而无骨。”又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且徐偃王之状,目可瞻焉。” 杨倞 注:“徐,国名。僭称王。其状偃仰而不能俯,故谓之偃王。周穆王使楚诛之。”后引申形容柔弱不挺之状。用典见宋代诗人刘克庄的《徐偃王庙》诗:“仁暴由来各异施,秦徐至竟孰雄雌。君看骊岫今无墓,得似柯山尚有祠?”又见宋代诗人杨伯岩的《徐偃王庙》诗:“当年大德瑞朱弓,仁在斯民千古同。故国已无徐子土,灵祠今有梵王宫。水流檐影晴江上,山接钟声暮霭中。揽辔此行因致敬,蒲团分坐听谈空。”
颈联中的“官里”,指官家。见宋代诗人虞俦的《用韵酬翟曾二倅和章》诗:“诗成开府让清新,纸扫溪藤笔弄银。斗转苍龙归北望,日行黄道傒东巡。人情自是随时变,天意何私与物春。官里簿书殊未了,不知花事属何人。”又见宋代诗人仇远的《答赵源仲》诗:“人到中年万事慵,我今况是六旬翁。归心已薄西湖水,余力重修古泮宫。官里简书尤可畏,案头笔砚岂无功。迩来士习殊轻陗,愿与醇儒振义风。”
这一联中的“典常”,指常道,常法。见宋代诗人黄庭坚的《戏书效乐天》诗:“造物生成嵇叔嬾,好人容纵接舆狂。鸟飞鱼泳随高下,蚁集蜂衙听典常。母惜此儿长道路,兄嗟予弟困冰霜。酒壼自是华胥国,一醉从他四大忙。”